支部生活

融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18-07-02浏览次数:9844

融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吴铁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强大的民族精神、价值和力量,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当前我国面临社会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多元化环境不断冲击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不断坚定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显然已是新时代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拎手任务和扛肩责任“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高校学生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民族文化自信教育的深远历史意义,还应清醒地认识到积极引领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因子”重要来源的深刻现实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大学生向往美,追求美,探索美的秘密,渴望美的感受。高校有责任帮助大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并使其爱美的心理和创美的能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责任培养大学生文化鉴别与创新的能力,并提升其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能力。大学生如果一味沉迷于“舶来品”的欢乐中,就难免对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产生疏离,就难以从中华文化中发现美创造美。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事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事关整个社会和民族“文脉”的延续。特别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应该说,赋予学生工作以传统文化内涵,与文化育人的理念是和谐统一的,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因此,新时代高校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要有历史担当,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体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不忘本来、吸收未来、面向未来[1]。通过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向大学生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2]推动大学生认识、喜好、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进而培养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也为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夯实基础,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打好人生“底色”。

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塑心”。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2]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自信心坚身定的前提。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更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2]只有坚持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正确地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新,从而在多元化的思想冲击中坚定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融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是为了寻求传统文化与当下需求的连接点,追溯民族精神之根源,用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最深厚的根基、最强大的底气。要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要有扬有弃地选择。那些蕴含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的优秀传统文化,按照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对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和现代的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感召力;[2]而对于历史长河中存有偏差的文化,则要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其历史背景和当代价值,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让大学生打心底里喜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乐于接受其中思想精华,更善于从中汲取营养来“强心壮骨”。

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文化自信“聚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以宽阔的视野对待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自信凝魂聚力的根本。任何民族的、国家的、社会的文化,其实就是他们共同拥有和追求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汇聚着强大的民族精神、民族价值和民族力量,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

融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不应惧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进行比较,而要注重对不同类型的优秀文化进行展示,让大学生在相同的场域中正确区分、看待本国与他国的文化,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逐步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孟子“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表明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分。要在竞争比较中博采众长,在交流互鉴中创新发展,坚持从本国本民族的实际出发,择善而从,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让大学生不断增强文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努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凝魂聚力,并将这种力量凝聚成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核心推动力。

新时代,高校融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不但要改进创新教育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要通过丰富、有效的实践教育活动,推动大学生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精粹世界”,提升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更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中,激扬起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强大而不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

[2]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著.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2016年4月5日.


福建师范大学微信
学院官方微信
学院官方微博
0591-22869204 0591-22869204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大学城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海外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