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志愿者如何践行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18-07-02 浏览次数: 596

对外汉语志愿者如何践行文化自信

17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曾雨虹 QSZ20170728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不断加大对中华文化建设力度,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空前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渠道也各种多样,渠道之一就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派遣的对外汉语志愿者教师。对外汉语志愿者教师在中国文化的推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每位对外汉语志愿者教师都应正确看待民族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中身体力行地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自觉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使者。

关键词:文化自信汉语志愿者中华文化

一、文化自信概说

(一)何为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党中央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文化自信,何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所以,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对本体文化的一种肯定,由内而外的认同与敬重,对过去历史的尊重但不盲从,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未来发展志存高远,充满希冀,因为这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是有着坚定信念的。从本质上来讲,文化自信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对待正确文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心态。具体体现在文化发展和比较中,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能正确看待自身文化,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同时对待不同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就个体而言,文化自信是个人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积极态度和充分肯定,标志着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认同和身份认同。[2]文化自信通过对文化的自觉认知、反思、批判和认同等机制,彰显文化主体性批判、扬弃、认同的社会实践过程,逐步构建民族文化价值观念。

(二)文化自信的价值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全球性的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深而更显频繁,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血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明显。从国家、民族角度而言,文化对国家凝聚力的形成和民族性格的养成有着重大的影响,有助于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国民精神上的自信。从个人角度而言,文化自信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自信,体现了文化主体对所属国家(或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作为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可成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不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3]

  

二、对外汉语志愿者身份解读

(一)世界汉语教学发展迅速

在讨论赴外汉语志愿者身份的时候,必须先简单了解一下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教学。汉语教学可粗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使用汉语的环境里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二是在非汉语环境里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世界汉语教学是在各国人民与我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漫长过程中缓慢发展起来的,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和国家关系变化紧密相连。由于历史和文化的渊源关系,我国周边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等国汉语教学历史十分悠久,其他地区的汉语教学大都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逐渐将汉语作为主要学习的语言,因此每位赴外志愿者教师更应做好传播中华文化的工作。

(二)何为赴外汉语教师

文化以语言为载体,当一国的语言被世界各地普遍学习的时候,就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该国国际地位的真正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深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持续升温,我国政府充分利用当下有利的形势,加快培养造就既熟知本民族又了解世界历史文化的对外文化传播高级专门人才,积极传播长期以来受到各国有识之士赞赏的中华文化价值观。

赴外汉语教师从孔子学院的角度可分为汉语教师志愿者和公派教师。汉语教师志愿者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孔子学院)与各国政府教育部门、教育机构、社团组织、汉语教师团体等建立合作关系,提供汉语教学志愿服务。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派出时间约为十个月,需通过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的志愿者考试,考试合格者获培训赴外培训资格,培训期间表现良好,成绩优异的志愿者才能真正成为派出海外的志愿者教师,志愿者的组成人员主要为在校应届本科生、研究生或往届生。公派教师的派出时间至少两年,是由国家汉办具体负责向国外教育部、大学、中小学等教育单位派出汉语教学顾问及汉语教师。所以公派教师的组成人员主要为国内的中小学、高校教师,已有成熟的教学经历,但也必须通过国家汉办举行的公派教师考试。此外还有个人通过国内外其他渠道,如企业,国际学校招聘进行对外汉语教育。

“对外汉语”中的“对外”其实也有细致区分,从地域上分,可分为对在中国的外国人进行中国文化教育,和汉语教师赴海外进行中华文化推广等工作;从母语与外语的角度划分,可分为对母语非汉语的移居国外的中国子女的教育,和母语为外语的外国学生的教育,因为海外的华人华侨他们不一定会说自己的母语——汉语,但并不能把汉语称为他们的外语,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汉语能力和热情。对外汉语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由于本人现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并即将以赴外汉语志愿者身份赴外进行汉文化传播工作,本文仅谈赴外汉语志愿者应如何践行文化自信。

(三)赴外汉语志愿者的地位

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催生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或者说对外汉语专业的诞生,这门学科十分复杂,高校汉语国际专业作为培养汉语国际推广与国际交流的专门高级人才。不同的学校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划分是不同的,一些学校将其划分为中国语言文学类,归文学院管辖,一些学校将其划分为教育学类,归教育学管辖,但现在更多的学校选择将其单独划分为对外汉语专业,成立单独的学院,如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即使是一门新兴学科,海内外的语言学,教育学专家也都对如何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综合各家学说,总的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民族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中身体力行地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自觉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使者。

因此,赴外汉语志愿者是汉语文化工作者,是中国传统美德和崭新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中国文化的一张活名片,更应赴外过程中坚持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展示独有的中国的文化自信。

三、对外汉语志愿者如何践行文化自信

(一)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正确践行文化自信,对外汉语志愿者首先要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对外汉语志愿者在国外弘扬的是中国文化,而这个中国文化总是被定义为“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独特性的体现,比如书法、剪纸、中国结、脸谱、武术等,这些传承千年的文化是古老血脉的延续,是中国文化的完美展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满足,要在21世纪乃至将来,继续推广,发扬中国文化,应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这种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生搬硬造,也不是仅仅模仿、跟从他国的成功模式。中国文化的创新应立足自身,不断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4]

(二)善于将语言知识与文化体验相联系

志愿者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传播中国文化知识,不是第一堂课起就讲授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璀璨历程,学生在没有汉语基础的前提下是无法很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因此,传播中国文化是在教授汉语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语言传达文化。文化的传播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在教汉语的过程中教师应与文化活动相结合,采用喜闻乐见,参与性高活动方式,在汉语学习过程里带入了中国优秀的文化知识,将细致地汉语教学与丰富有趣的文化体验活动密切结合,便能于细微之处表达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的内涵。

  

总结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举世瞩目,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也吸引了世人的眼光,吸引了一大批对中国文化有着好奇与热情的友人,对外汉语志愿教师身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而文化的传播需响应时代的号召才能正确发挥作用,因此,在文化推广工作中每位志愿者教师都应时刻牢记践行文化自信,对待中国的正确文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心态,具体体现为一要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保留独特的中国元素,二要善于将语言知识与文化体验相联系,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无法割裂,应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每名汉语志愿者在赴外过程中应牢记使命,不忘家国情怀,时刻践行文化自信,不仅能提高自我,展示自我,最重要的是随时展现中国人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云杉.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 lk红旗文稿,2010,(16).

[2].廖小琴.文化自信: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J].齐鲁学刊,2012,(2).

[3].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之六: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人民日报》,2014.07.09.

  

  


官方微信官方微博